close



【本文獲 09.01.2010 中時嚴選好文】

一部「光陰的故事」和王偉忠加姐姐王蓉蓉的帶動下,讓眷村菜霎時翻紅,連在洛杉磯和舊金山的家常餐館都紛紛打出「眷村菜」的名號,生意一下子門庭若市,饕客更是趨之若鶩的大排長龍,沒吃過的人,想知道那是什麼料理,在眷村長大的人,則希望在這些菜色中尋找兒時的記憶。

我和「眷村菜」的緣分要從和巴克把拔談戀愛講起,在此之前,我與眷村是完全絕緣的,只知道它是大陸撤退來台的軍人和軍眷集體聚居的新村。

我的婆婆在家鄉是個有錢人家的大家閨秀,因為兵荒馬亂,所以早早就被爸爸帶出家鄉,嫁給了在軍營中的公公。亂世中總有數不完的傳奇故事,公公和婆婆輾轉流離的來到了台灣,從沒做過家事的大小姐,出來乍到,一下子要扛起柴、米、油、鹽的瑣事,還要拉拔大伯託付的兒子,每天除了對著鍋、碗、瓢、盆流眼淚外,還真沒有其他宣洩的管道。

還好政府蓋了眷村,給了從大江南北來到台灣,又沒有安身之處的軍眷一個安定的棲身之地。婆婆的燒飯技術是道道地地的從零開始,她說剛開始時,一鍋飯總是上面還生的,下面已經是焦黑的鍋巴了!

眷村長大的人在台灣多半沒有親戚,軍中袍澤和左鄰右舍自然成了最親密的人。對門王媽媽蒸的饅頭白胖誘人,宋媽媽的炒餅出色,老張家的炸醬則不吃會遺憾,於是媽媽們就這樣,一點一滴的從左鄰右舍開始,展開勤奮的學習歷程,然後各自改良,再加以發揚光大。就這樣,家家戶戶都有了自己的拿手菜,逢年過節還會多做一些,分送鄰居。

有些軍眷為了貼補家用,會在村子裡開個小舖,賣起自己的拿手菜,經過口耳相傳後,村外的芳鄰也會前來光顧,於是口味迥異的外省眷村菜,名聲不逕而走。

眷村菜的特色和當年生活拮据的環境緊緊結合,也就是在沒有什麼材料的情況下,創造出可以溫飽又色、香、味俱全的道道佳餚。一般來說以麵點為主,口味偏重。
我的眷村菜初體驗還真讓我印象深刻,至今久久難忘。可能是第一次到老公家作客吧? 十幾歲開始就跟在我公婆身邊的傳令兵楊叔叔和婆婆兩人,在院子裡加蓋出來的狹窄廚房空間裡忙呼了一整天,酥脆的蔥油餅,嚼勁十足的山東大鰻頭,清脆的涼拌小黃瓜,各式滷味,還有一道罕見的軟蒸豆沙五花肉,五花肉中間橫切一刀,夾上自家熬煮的紅豆沙,再放在蒸籠裡蒸上幾個鐘頭,五花肉的油脂在慢蒸的過程中早已掉到蒸鍋的水裡,當酥爛的五花肉和甜豆沙在嘴裡交錯時,鹹甜之間產生的化學變化真是奇妙至極,在台灣可以吃到上好的東坡肉,可以享受絕佳的紅燒肉,可是這道豆沙夾肉我還沒有聽過任何一家餐廳有賣的。可惜我不會做,而楊叔叔也往生多年,這道菜只能藏在回憶裡了!

昨天爬山回來後,也湊熱鬧的到最近剛從洛杉磯來南灣開的「粱媽媽家眷村菜」嚐鮮,點了大家推薦的筋肉拉片、眷村擔擔麵、牛肉捲餅、紅糟肉、滷油豆腐、攪和攪和 (有趣的名字吧? 那是豬耳朵、牛肚、花生拌上辣滷汁醬料而成的一道下酒菜)。原來「切片」就是我老公家的刀切麵,一下子,味蕾的記憶把我帶到了婆婆那狹小的廚房,彷彿看到了婆婆和楊叔叔又在廚房裡忙著揉麵、醒麵、打麵糰,然後在大大的木頭砧板上灑上麵粉,仔細的從麵糰中,切出一條條又粗又薄的切麵…
如今眷村早已老舊不堪,木頭的窗框也被白蟻啃嗜得只剩紙糊的空架子了!消失中的眷村,在台灣的歷史圖騰上應該會有一頁值得流傳的紀錄,而今,就讓這個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算短的歷史,在大夥兒品嚐眷村菜的同時,跟兒孫輩妮妮細數那一段平凡、艱苦,卻又回味無窮的人生吧!

孩子!你可能只知道這道菜好吃,那道菜特別,然而我想爺爺、奶奶和把拔希望你記住的,應該是一個大時代中一步一腳印的故事,一對隨軍隊隻身來台的年輕夫婦,在台灣落地生根,一手拉拔六個小孩長大的平凡故事…

那是眷村的故事,是「眷村菜」下衍生的一個個不平凡的歷史故事…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巴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