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次與法國印象派畫家畢沙羅 (Camille Pissarro) 的 "相遇”, 是在大姑姑同事的東京家中。曾經因公在橫濱待了七個月, 姑姑怕我寂寞,特別請她的日本同事就近照顧。一個冬天的週末,在這位日籍友人的家中茶敘時,看到了牆上畢沙羅的畫。當下吸引了我的目光, 這張名為 【陽光午後的蒙馬特大道】Boulevard Monmartre,Sunny Afternoon 的油畫,運用印象派最擅長的光和影,把蕭蕭冬季裡的蒙馬特大道, 定格在熱鬧的車水馬龍中。

 Boulevard Monmartre,Sunny Afternoon 現收藏於俄國聖彼得堡隱士廬博物館


怎麼也沒想到,再次看到這幅畫竟然是遠在聖彼得堡的隱士廬博物館裡,而且是與真跡相逢 ! 我喜歡它, 喜歡眼下濃濃耶誕節的味道。冷澀的冬日就是要有這樣難得的陽光和哄哄的車馬聲。

畢沙羅生於工業革命之後的 1830 年,原本務農的年輕人紛紛湧進了大城市的工廠裡幹活,致使農村日漸式微,農村的樸實和田園平靜的風情,立刻吸引了多位不堪巴黎吵雜的藝術家的青睞。位於楓丹白露不遠的小鎮巴比松,於是成為這些畫家常駐的方便之地。由於這些畫家的畫作多以風景和田園為主, 因此大眾就把這類畫風歸類為 “巴比松畫派”。最著名的畫家當然非米勒莫屬。 然而畢沙羅最崇拜的卻是巴比松畫派的另一名畫家科洛 (Jean-Baptiste Camille Corot)。在我看來,科洛應屬大器晚成的畫家,酷愛旅行,而畫風則以自然樸實和充滿迷濛的詩意著稱,因此從畢羅沙的畫中, 也不難看出這種自然迷濛的特質。 

科洛 1867 年名畫【Ville d’Avray】 , 現收藏於華盛頓DC 的國立美術館內


畢沙羅應該屬於印象派畫家中較不為人知的一位,由於去年台北故宮曾推出 “印象畢沙羅” 畫展, 所以這位一生窮困的畫家對台灣人來說並不陌生。巴克姐姐告訴我,印象派的特色就是把眼底的印象表現在畫布上的一種風格。在當時是不被主流接受的一種畫風。印象派重視光線和影子的呈現,多以寫實的田園風景為主。由於19世紀中葉,主流畫派仍以人物沙龍畫為首,所以走出戶外寫生的這些畫家就被當時學院派畫家譏諷為只是在 “畫一個印象” (Impression) 罷了。 人們後來就統稱這樣的田園寫實畫派為 “印象派”。


畢沙羅的畫法後來又受到點描派畫家秀拉 (Georges-Pierre Seurat) 的影響,開始嘗試也用點描法 (pointillism) 作畫,後因點描法太費時間,所以不久後他還是回復了原本的畫法。 

秀拉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他也是印象派畫家之一,1880年回到巴黎後花了幾年的時間完成了他的第一幅巨型油畫,想要參加當時畫家都想加入的 French Salon 展, 結果他的畫被拒於門外,從此他放棄了這條打知名度之路,與兩位同樣被拒的畫家在左岸成立獨立展館,並專注於點描繪法。此法最大的特點就是不在調色盤上混合顏色,而是用原色點進畫布,利用對比,明暗,互補等科學基礎畫出傳統印象派混合顏料所無法表現的明亮感。秀拉在畢沙羅的推薦下,參加了法國第八屆的印象畫展,受到了矚目,同時也產生了很多的追隨者,是後印象派中非常重要的一位畫家。

秀拉最著名的點描畫 【大碗島的周日午後】 , 現收藏於芝加哥美術館

一幅畫就像一個人,要細細的品味,慢慢的解讀,然後好好的用自己的感覺來享受畫中之美。

為什麼會突然想起畢沙羅 ? 我在 Carmel 第三次與他相遇了 ! 同一幅畫,在亞洲,歐洲,美洲分別與它見面, 同一幅畫在不同的時空中,對它的喜愛分毫未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巴克媽 的頭像
    巴克媽

    巴克媽@舊金山

    巴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