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陰雨連綿、氣溫驟降的星期天早晨,送報人大概沒料到雨勢這麼大,薄薄的塑膠袋保護不了厚厚的一疊世界日報。把濕答答的報紙一一攤開,發現唯一沒濕的,是「灣區新聞」版,索性坐在地上翻看今日新聞。

斗大的標題,「楊兆平 浪子回頭金不換」,
外交官之子年少輕狂加入幫派, 高中差點畢不了業……。蛻變成理財專家

這則佔據三分之二版面的新聞,立刻吸引我的注意,前陣子不才有個台版犀利哥登上新聞版面? 這名帥氣犀利哥也是外交官之子。

原來楊兆平是素有「非洲先生」美譽的已故楊西崑大使的長子。楊大使在外交界,應該是屬於無人不知,貢獻卓著的優秀外交官, 所以當報紙登出他家出了個「浪子」,這絕對會吸引讀者的興趣。仔細讀完後,我的感觸是千軍萬馬

呱呱落地的楊兆平,出生後不久就和父母別離,一路由「外公的朋友的家人」帶著,甚至包括帶著逃難…

楊兆平六歲的時候,才得以到美國和父母團聚。

楊兆平十四歲返台,因自覺不得父母歡心,又常被人欺負,隨後加入四海幫,在一場毆鬥中被送到了警察局,最後還被父親送到少年管訓隊接受管訓。

在管訓期間,管訓員警要求楊兆平寫萬字悔過書,因為中文字所知有限,所以他改用英文書寫,結果手掌和腳掌被打得發紫。

楊兆平發憤勤學中文,終於交了悔過書,可是卻換來另一頓毒打,因為管訓刑警認為他明明會寫中文,當初根本就是要故意賣弄英文。不過,楊兆平說,他的中文書寫能力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進步的。

管訓隊出來後,楊兆平轉到宜蘭頭城完成高中學業,然後在父親的安排下,進入海軍士校和官校分別就讀了一年,接著分發到陸軍特種部隊履行兵役。

楊兆平說,這個時期,他學到了「紀律」,學到了「領導能力」,學到了「在逆境中為自己打氣」。

退伍後原本的規劃是去紐約投靠于斌樞機主教,途經舊金山時,「覺得舊金山太好玩了,搭車只要伸伸大拇指,到處都可以聽搖滾樂,那時身上有親戚借我的600美金,就決定留在舊金山了。」。

一直以來,認為父親瞧不起他的楊兆平在舊金山開始了另一個艱困的生活,學無所長的他連個洗碗工人的飯碗都找不到,後來在梅西百貨公司當了幾年的搬運工人,然後進入舊金山市立大學就讀,接著轉學進入柏克萊加大。研究所甚至進入了比柏克萊加大還難申請的長春藤名校普林斯頓大學。

如果你閉上眼睛,想想這個人成長過程的畫面,是不是戲劇性張力十足? 

一個由不識字的婆婆拉拔長大的懵懂男孩,六歲以前不知道什麼是「父母」,六歲以前也沒有親情潤澤的經驗。突然間就要和素昧生的父母團聚了。漫漫六年,父母是什麼心情? 小男孩是什麼心情? 他們分別要用什麼樣的方式來面對彼此?

當然,時代和背景的不同, 我們不應該拿現在的價值觀去檢視不屬於同一時代的事情,可是我還是很遺憾的看到楊兆平對父母的解讀:「我跟父母團聚後,覺得父母親對我看不上眼,弟弟在美國出生, 一直跟在爸媽身邊,他的日子很順利,不像我這樣波折…」

覺得不像弟弟那樣可以贏得父母完整愛的楊兆平,在「兄弟義氣」裡找到了被保護的溫暖,找到了被認同的歸屬感,我似乎看到了電影「艋舺」的某些情節。
 
父母沒法把小孩帶在身邊親自照顧,應該都有個萬不得已的理由,可惜的是無論理由是否合理,對孩子的成長路途,沒有不造成影響的。為什麼我對楊兆平印象深刻? 因為得不到「父母關愛眼神」,還混幫派被管訓的孩子,後來能把這樣的歷練化成正面能量的人,恐怕是鳳毛麟角。

當我讀到楊兆平敘述他在少年管訓隊和服兵役時所透露出的正面情緒,我佩服! 

他可以選擇埋怨父母為什麼拋棄了他長達六年之久,

他可以選擇埋怨父母把精力都放在事業上,放在弟弟上,卻忘了還有一個讓「外公的朋友的家人」照顧的他,

他可以選擇埋怨在他需要父母用時間和精神慢慢彌補親情的小學到高中時期,父母卻和別人一樣,把他當成一個「不良少年」,

後來的楊兆平卻選擇了另一種方式,用不尋常的刻苦和努力,換來了父母的意外的眼神,最後更是以他為榮。 

與其說他是浪子,他更像是想努力向父親證明自己的小男孩,

與其說他是一個想努力向父親證明自己的孩子,他更是一個在彎彎曲曲的人生旅途中,勇敢選擇面對挫折、從陰霾中站起來的人。 

從事投資理財顧問的楊兆平,普林斯頓大學的楊兆平,搬運工人的楊兆平,四海幫的楊兆平,從南京一路坐火車逃難來台的小男孩楊兆平 ,這一路,命運始終由他自己掌控

你的孩子呢? 你正在掌控他的人生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巴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